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十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
 第七十卷目錄
 法帖部彙考十一
  《唐張彥遠法書錄要》〈右軍王羲之書目 正書五卷 草書五十八卷 韋述書錄 盧元卿法書錄 徐浩古蹟記 張懷瓘二王書錄
  《宋黃山谷題跋》〈評釋長沙法帖 梁武帝腳氣帖 唐太宗臨朝帖 廢 遊甘泉帖 唐高宗審行弘福帖 漢張芝望遠懸想帖 後漢崔子玉書 魏鍾繇書 青州刺史皇象即戎帖 頑闇空薄帖 險哀帖 丞相王導致身帖 改朔帖 王羲之秋月帖 初月二日以下四帖 大熱帖 昨見君歡帖 謹此代申帖 題右軍十七帖後 採藥帖 題右軍帖後 丞相王敦書 司徒王珉此月亟盡帖 豫報先公 司徒王珣書眾感帖 侍中郄愔書第三帖 太守山濤書補吏部郎帖 宋特晉王曇書 王羲之書屏風帖 餞行帖 闊別帖 服散 王獻之書薄冷沈痼 王獻之書忽動小行 鵝群帖
  《宣和書譜》〈敘論 詔 告 牒 制〉
  《米芾寶章待訪錄》〈序 目睹 的聞〉
字學典第七十卷
法帖部彙考十一
·張彥遠·法書要錄右軍王羲之書目正書行書褚遂良撰。
正書五卷〈共四十帖〉
第一樂毅論〈四十四行書官奴
第二黃庭經〈六十行與山陰道士
第三東方朔〈書與王循
第四周公東征〈十一行〉年月日朔小字〈十四行自誓文〉,尚想黃綺七行墓田丙舍五行
第五羲之死罪前因李叔夷四行琅邪臨沂三行羲之頓首頓首一日相省四行行三一之法四行尚書宣示孫權所求八行,臣言琅邪新廟四行晉侯六行
草書五十八卷
公元353年
第一永和九年〈二十八行蘭亭序利害〈二十二行〉第二爰有猗人九行新婦五行九月二十三日羲之八日八行十一月七日羲之報知少麛五行十二月六日羲之報一昨因暨主簿書六行,臣羲之言伏惟皇太后七行,臣羲之言嚴寒不審四行,臣羲之言伏惟陛下五行雨涼佳得書五行,問庶子哀摧四行
第三
第四七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晚生不有六行五月二十四日羲之頓首二旬哀悼行羲之報曹妹五行,羲之頓首違遠亡嫂積年八行,昨殊不散三行殷中軍奄忽哭之三行
第五之死七行五月七日羲之頓首頓首,昨便斬草,亡嫂尚停此十行,期小女四歲暴疾不救五行秋中感切五行
第六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如何五行,得示慰吾頻以服散三行二十三日發至長安八行,羲之死不審何定
扶持四行適遠告承如常五行
第七羲之頓首夭歿四行,羲之頓首奄承遘難五行,羲之頓首眼目五行六月十五日羲之頓首四行皇帝五行月半增感奈何四行
第八新婦春日感傷七行,羲之死無亦永往七行謝范新婦富春還疏十行,向書至也須君至射堂四行;第九五月二十七日州民王羲之死罪〈十一行〉羲之死罪各一國佐命之宗〈十七行〉,君須復以何散懷七行
第十七月十三日告離得兄弟五行延期官奴小女七行不圖禍痛乃將至此二行日月如馳嫂棄背五行,行近遣書想即至二行,比書慰也汝不可六行
第十一羲之頓首快雪時晴六行,未復知問晴快即轉勝七行,去血有損不堪三行月行復半痛傷兼摧三行;第十二六月十七日告循紀四行匏比問賊五行足下猶未佳四行羲之頓首卿佳不家中猶爾八行;第十三遍熱既一且盛農五行,知齡家祖可悲九行山下多日不復意問十行,晚復熱想足下八行;第十四都下二十六日書云中郎五行,近絕不新婦諸叔問十行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行因孔侍中八行,既逼近羸劣六行
第十五想大小悉佳十行,謝新婦賢從八行隔日不知二旬哀傷七行
第十六省書知定疑來〈二十六行〉痛惜敬和寢息在心九行群從彫落將盡十行
第十七報恆何如七行一帖羲之報恆何如二月二日汝歸母二行,雖問和篤疾〈十一行〉,比粗平安
第十八二十二日羲之報近得書五行毒熱瘧斲未甚耿耿五行足下可不眼少四行,再昔來熱如小有十行
第十九官奴小女十行一月二十五日四行大熱得告五行汝中冷褚侯遂至薨二行
第二十過此燥鷦肉四行,去龍牙復下七行,向欲力視汝五行姉,告慰馳情五行晚來復何如三行,兄安庴情事長畢五行
第二十一十九日羲之頓首二旬增感七行十月十五日羲之頓首月半哀傷八行,得示知羲之五行第二十二安西復問〈二十六行〉忽然夏中九行第二十三得阿遮書七行二十五日告期六行二十日告姜三行,知慶等三行二十七日告姜氏母子五行,得書知卿四行
第二十四初月一日羲之忽然改年六行,卿各何以先羸四行,此上下不可出外六行六日告姜復雨始晴五行,書未去得疏為慰五行
第二十五行復二旬傷悼情深五行羲之死罪難信非牋五行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便涉冬六行夫人遂善平康三行羲之頓首節至遠感五行,過一旬尋念傷悼四行五月九日羲之頓首頓首雖未敘五行
第二十六敬祖足下如常慰之五行羲之頓首頓首從兄篤疾五行,轉熱想足下七行王逸少頓首晚佳也七行
第二十七八月十七日羲之五行三十日告姜九行二十二日告姜五行三十日羲之頓首五行,信還之夜下七行
第二十八曹丁妹七行未審大周七行,劫事當速五行第二十九二十九日告仲宗五行十四日告劉氏女六行人理之故四行十一月二十六日摧退二行月行復旬感傷七行,有哀慘七行,送此鯉魚二行諸婦小兒三行第三羲之愛報七行,復想嫂安和九行,得書知汝問九行第三十一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六行三月十九日羲之頓首末春哀痛羲之自想上下悉佳五行八月十五日具疏羲之再拜六行
第三十二羲之頓首月半感慕抽切五行,改月感慕抽痛當奈六行,昨歡宴可謂五行,向得信知足下瘧五行第三十三張博士何日四行八月二十六日仲宗十行,雨無復足下可耳五行六月羲之至節哀感四行初月一日告姜忽此年四行
第三十四極有眷意四行九月十八日羲之報近問七行司州葬送六行
第三十五十四日告期月半十三行十三日羲之報月向半四行,承上下不和反側六行,過一旬哀痛兼至八行,昨暮遣信足下以行七行,諸哀毒兼至終日切心七行,乃復送麞勞汝;第三十六
第三十七得示慰之吾迎不快五行九月二十五日羲之報禍出不圖六行陰寒足下可不八行五月二日胡母甥幸六行夏中節除感遠兼傷四行
第三十八四月五日羲之五行七日告期痛念元度十行,妹轉佳慶不乃啼不三行,知靜婢猶未佳懸心二行,治墓下皆以集也三行
第三十九三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二旬哀悼六行羲之頓首頓首念一感歎並哀窮十行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頓首頓首冬月感歎兼傷六行;第四十十月二十二日羲之頓首頓首賢從隕逝四行,想家悉佳九行,吾未得便得四行,吏轉輒與寬休六行;第四十一二月州民王羲之死罪六行,向書至也得示承尊夫人平和七行五月十日羲之夏中感遠六行時見賢子君家三行,前郡內及兄子家比有五行;第四十二四月二日羲之頓首初月感懷七行,得示慰之足下克致六行羲之白服仲熊七行,知汝故爾欲食三行
第四十三紙一千五行僧遠遂佳也三行,脯五夾七行羲之死罪不當有枉;
第四十四不知妹定何當八行從兄弟一旦哀窮四行,昨遣書今日至也四行
第四十五知足下得吾書七行前比遣信七行相應妹普平安七行,臘遂佳也懸念八行,比承至也得二書四行得二日書具足下問四行足下九行不圖哀禍頻仍五行;第四十六
第四十七道祖重能行二行十月二十日羲之頓首近歲六行,節除諸感兼哀四行四月二十日羲之頓首二旬期等小祥五行新歲感傷
第四十八羲之頓首一旦公除四行羲之頓首從弟四行歲盡諸感五行
第四十九四月九日羲之頓首臘日七行,得二謝司州六行二月六日羲之報昨書悉四行上下如常五行,承都開清和五行
第五十二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一日有書九行事情無所不至惟有長歎五行雨後無已不審體中各何如九行,知賢弟毀頓三行
第五十一羲之頓首頓首何圖禍痛五行,繇白張白騎遂自猜疑七行,晴便寒想轉勝七行六月十九日羲之仲熊夭折三行仲熊篤疾豈圖奄忽四行
第五十二汝母子比佳不六行十八日羲之頓首四行敬祖久疾謂其年少八行五月二十七羲之五行五月十一日羲之敬問得旦書三行,吾賢之常事四行第五十三閏二月二十五日羲之四行,向書想至四行八月十四告父四行許元度昨宿四行七月六日羲之頓首五行,省告猶示三行,修年雖篤七行
第五十四六月十六日羲之頓首八行羲之死罪告終〈十一行〉二十九日羲之頓首九行九月二十八日羲之頓首六行
第五十五前使還有書猥九行羲之頓首二孫四行四日羲之頓首昨感寒五行八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五行,得書為慰汝轉平復六行
第五十六周氏上下悉佳六行,亡王等便以去十月四行,卿汝母子平安八行九月十三日羲之頓首追傷切割六行
第五十七羲之頓首尋念痛惋八行長風一日哀窮五行得信知問五行敬祖久疾四行初月五日羲之頓首忽然此年六行
第五十八省別具懷五行,阿康少壯四行范中書奄至三行,妹復小進退五行羲之頓首昨暮兒〈十一行〉
右軍王羲之正書行書目,貞觀河南公褚遂良中禁西堂臨寫之際便錄出,唐初有史目實此之標目,蓋其類也。
韋述書錄
公元728年
開元十六年五月內出二王真跡張芝張昶真跡,總一百五十卷,付集賢院令集字搨進尋,且依文搨兩本內分諸王,後屬車駕入都卻進真本,竟不果,進自太宗貞觀中搜訪右軍真跡,出御府金帛重為購賞由是人間古本紛然畢進,帝令魏少師虞永興、褚河南等定其真偽右軍之跡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草書二千紙,裝為八十卷
王及張芝等亦各隨多少勒為卷帙,以貞觀字為印,印縫卷之首尾其草跡,又令河南真書小字帖紙影之,其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則滿騫徐僧權沈熾文朱异,隋則江總姚察署記其後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記,其後蘭亭一時相傳云將昭陵元宮長安神龍之際,太平安樂公主奏借出外搨寫樂毅論因此遂失所在開元五年敕陸元悌魏哲劉懷信等,檢校換褾分一卷兩卷見在八十卷餘,並墜失元悌等,又割去前代名賢押署之跡,惟以己之名氏代焉,上自書開元二字為印,以印記之,右軍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張芝張昶書各一卷右軍真行唯有黃庭告誓四卷存焉,蕭令尋奏滑州人家右軍扇上真書宣示小王行書白騎遂等二卷敕命滑州給驛齎書本赴京,其書扇貞觀舊褾織成題字奉進上書本留內,賜絹一百疋以遣之,竟亦不問得書所由
盧元卿法書錄》
平南將軍荊州刺史瑯邪王廙字世將,書一卷
沈熾文       滿騫,
徐僧權
公元639年
貞觀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起居郎臣褚遂良司空許州都督趙國公無忌
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太子少師梁國公元齡
特進尚書右僕射申國公士廉
特進鄭國公
吏部尚書逆人侯君集名初同署,犯法揩名尚書字,已不似有而暗〉中書令駙馬都尉安德郡開國公楊師道
左衛大將軍武陽縣開國公李大亮
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唐儉
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河間郡王孝恭
刑部尚書彭城縣開國公劉德威
太常卿扶陽縣開國男韋挺
少府監安昌縣開國男馮長命
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丞濟南縣開國男臣康皎,齊高帝姓蕭氏諱道成紹伯一卷
公元717年
開元五年十一月五日陪戎副尉臣張善慶裝文,林郎祕書省臣王知逸監,
宣義郎左司禦率府錄事參軍臣劉懷信監,宣德郎左驍衛倉曹參軍臣陸元悌監,
承議郎右金吾衛長史臣魏哲監,
右散騎常侍崇文館學士上柱國舒國公褚無量祕書監侍讀昭文館學士上柱國常山縣開國公臣馮懷素
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梁國公姚崇
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許國公蘇頲
銀青光祿大夫吏部尚書侍中監修國史上柱,國廣平郡開國公宋璟
右按工部侍郎韋公云,貞觀中搜訪右軍真跡,出御府金帛重為購賞人間古本紛然畢集,太
宗令魏少師虞永興河南等定其真偽右軍之跡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草書二千紙,裝為八十卷小王張芝等亦合少多勒為卷帙,以貞觀字為印,印縫及卷之首尾,其草跡又令河南真書小字帖紙影之,其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則滿騫徐僧權沈熾文朱异,隋則江總姚察署記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記,開元五年敕陸元悌魏哲劉懷信檢校換褾,分一卷兩卷見在八十卷餘,並墜失元悌等,又割去前代名賢押署以己名氏代焉,上自書開元二字印記之,右軍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張芝張昶一卷,徐會稽太宗大購圖書內庫,有鍾繇張芝張昶王羲之父子四百卷,及漢魏宋齊梁雜跡三百卷
貞觀十三年十二月,裝成部帙,以貞觀字印縫,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元卿建中已後翰林中雜跡用翰林印縫,茹蘭芳署名,又云貞元十一年正月都官郎中,竇𣳻興化宅,見王廙鍾會書各一卷武都公李造押名,又兩卷古錦玉軸,每卷十餘人,書內一卷開皇十八年押署內史薛道衡署名前後所見貞觀十三年開元五年書法跋尾題署人名或人不同,今具如前。
公元781年
建中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知書樓直官臣劉逸江、賀遂奇等檢校副使掖庭令臣茹蘭芳副使內寺伯臣宋遊瓌是雜跡卷,上錄元和三年四月五日
右將軍會稽內史,贈金紫光祿大夫瑯邪王羲之字逸少,書一卷四帖
公元1114年
貞觀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臣蔡撝裝
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申國公士廉
特進鄭國公
逆人侯君集犯法後揩印〉
中書令駙馬都尉安德郡開國公楊師道
右屯衛將軍上柱國通川縣開國男姜行本起居郎褚遂良
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太子少師上柱國梁國公元齡
公元86年
前件卷是官庫目錄第三十共四帖一百六十一字,玳瑁軸古錦褾有貞觀印字,及李氏印謹,具跋尾如前,元和三年四月六日盧元卿記。
徐浩古蹟記》
公元639年
伏羲八卦史籀籀文李斯篆書程邈隸法王次仲八分體,漢章帝為章草,名厥後流傳工能間出史籀石鼓文崔子玉呂望張衡李斯嶧山會稽山蔡邕鴻都三體石經八分西岳光和,殷馮敦等數碑,並伯喈章草,並為曠絕,及張芝章草鍾繇正楷,時莫其先衛瓘索靖章草王羲之真行章草,桓元草,謝安王獻之羊欣王僧虔孔琳之薄,紹之真行草,永禪師蕭子雲真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果師述師真行草,陸柬之臨書先祖,故益州九隴縣吏部侍郎師道先考,故洺州刺史左常侍嶠之真行草,皆名冠古無與為比
齊梁以後,傳祕此書跋尾,徐僧權唐懷充姚懷珍滿騫朱异署名太宗皇帝肇開帝業,大購圖書寶於內庫鍾繇張芝弟昶、王羲之父子四百卷,及漢魏宋齊梁雜跡三百卷貞觀十三年十二月裝成部帙,以貞觀字印印縫起居郎褚遂良排署,如後
司空許州都督趙國公無忌
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太子少師梁國公元齡
特進尚書左僕射申國公士廉
特進鄭國公
逆人侯君集初同署犯法後揩印〉
中書令駙馬都尉安德郡開國公楊師道
左衛大將軍武陽縣開國公李大亮
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河間王孝恭
光祿大夫民部尚書莒國公唐儉
太常卿扶陽縣開國男韋挺
十三年書更不出,外人莫見直至大足中則天太后納言狄仁傑能書仁傑云:臣自幼以來不見好本,只率愚性,何由得能
則天內出二王真跡二十卷,遣五品中使示諸宰相,看訖表謝登時將入,至中宗時中書令宗楚客奏事承恩,乃乞大小二王真跡敕賜二十卷大小十軸楚客裝作十二扇,屏風褚遂良閒居賦枯樹賦為腳,因大人貴要張以示之時,薛稷崔湜盧藏用廢食,歎美不復宴樂安樂公主武延秀在坐歸以告,公主曰:主言承恩,未為富貴
適過宗令,別得賜書一席觀之,輟餐忘食,及明謁見頗有怨言,帝令開緘傾庫,悉與延秀復會賓客舉櫃令看分散朝廷無復寶惜太平公主五帙五十卷別造番書四字印縫宰相三十卷將軍駙馬十卷自此內庫真蹟散落諸家太平公主樂毅
論以織成袋,盛置作箱,裹及籍,沒後咸陽老嫗竊舉袖,中縣尋覺遽而奔,趁嫗乃驚懼投之,竈下香聞數里不可復得,天寶中臣充使訪圖書有商胡穆聿在書行古蹟往往織成褾軸得好圖書,臣奏直集賢求書畫,元宗開元五年十一月五日,收綴大小二王真蹟,得一百五十八卷大王正書三卷行書一百五卷草書一百五十卷小王書都三十卷正書兩卷跋尾排署如後。
右散騎常侍崇文館學士舒國公褚無量
祕書監侍讀昭文館學士上柱國常山縣公臣馮懷素
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梁國公姚崇
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許國公頲
銀青光祿大夫吏部尚書侍中監修國史上柱國廣平郡開國公臣璟,
公元729年
至十七年出付集賢院搨二十本,賜皇太子諸王學,十九年收入內,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尚書左丞相集賢大學士燕國公張說薨,明年二月中書令蕭嵩大學士,令訪二王書,乃於滑州司法路琦家得羲之正書扇書一卷是貞觀十五年五月五日揚州大都督駙馬都尉安德郡開國公楊師道,進其褾是碧地織成褾頭,一行一寸黃色織成云,右軍王羲之正書卷第四兼小王行書三紙非常合作亦既進奉賜路琦絹二百疋,蕭嵩二百疋,其書還出,令集賢院搨賜太子以下,及潼關失守內庫法書散失,初收城後,臣又充使搜訪圖書收獲二王二百餘卷,訪黃庭經真蹟,或云張通儒將幽州,莫知去處侍御史集賢直學士史,惟則奉使晉州推事所在博訪書畫,懸爵賞待之時,趙城倉督隱沒公貨極多,推案承伏,遂云有好書,欲請贖罪惟則索看,遂出扇書告誓四卷,并二王真蹟四卷,問其得處,云祿山下將過向太原,停於倉督家,三月餘日,某乙供稱意有懷悅之心,乃留此書相贈,惟則將至闕下肅宗賜絹百疋,擢授縣尉臣,從中書舍人尚書右丞集賢學士副知院事國子祭酒,尋黜廬州長史承前偽跡,臣所棄者盡被收買,皆獲官賞不復簡退,人莫知之,及吐蕃入寇圖籍無遺往往市廛時有真蹟,代無鑒者,詐偽莫分,臣今暮年,心惛眼暗,恐先朝露敢舉所知其別,書人謹錄如右,前試國子司業太原縣竇蒙檢校戶部員外郎、宋汴節度參謀竇𣳻,並久遊翰苑皆好圖書辨偽知真,無出其右,臣長男璹,臣自教授勤學在於真行,頗知筆法,使定古跡勝常人,其餘士庶之間,應有精別之者,臣所未見,非欲自媒天高聽卑伏希俯察建中四年三月日。
張懷瓘二王書錄
公元639年
翰墨美多身後騰聲二王之書當世貴獻之嘗,與簡文帝十紙最後云下官,此書甚合作願聊存之,此書為桓元所寶,元愛重二王不能釋手,乃選縑素紙書正行之,尤美者各為一帙,常置左右南奔,雖甚狼狽猶以自隨將敗並投於江,晉代裝書真草渾雜,背紙皺起,范曄裝治微為小勝,宋孝武又使徐爰治護十紙一卷明帝科簡舊祕并遣使三吳鳩集散逸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孫奉伯等,更加編次咸以二丈為度,二王縑素珊瑚軸二帙二十四卷紙書金軸二帙二十四卷,又紙書玳瑁軸五帙五十卷,並金題玉躞織成帶又扇書二卷,又紙書飛白章草二帙十五卷,並旃檀軸又紙書戲字一帙十二卷,並書之冠冕也。
自此以下,別有二品書,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並旃檀軸其新購獲者六帙一百二十卷,既經喪亂所遺失,齊高帝書府古蹟惟有十二帙,以示王僧虔仍更就求能者之跡僧虔,以帙中所無者,得張芝索靖衛伯儒吳大皇帝景帝歸命侯王導王洽王,珉張翼桓元等十卷其與帙中所同者,王恬王珣王凝之王徽之王允之並奏入祕閤,梁武帝尤好圖書搜訪天下大有所獲,以舊裝堅強,字有損壞天監中敕,朱异徐僧權,唐懷充姚懷,珍沈熾文,㭊而裝之更加題檢二王書,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並珊瑚織成帶金題玉,躞侯景篡逆藏在書府,平侯景王僧辯搜括,並送江陵承。
聖末魏師荊州城陷,元將降,其夜乃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大小二王遺跡,遣後閤舍人高善寶焚之,吳越寶劍並將斫柱乃嘆曰:蕭世誠至於文武之道,今夜窮乎?
歷代祕寶並為煨燼矣,周將于謹普六茹忠等,捃拾遺逸凡四千卷將歸長安大業
煬帝江都祕府圖書多將從行中道沒大半,淪棄其間,得存所餘無幾弒逆之後並歸宇文化,及至遼城竇建德所破並皆亡失,留東都後入王世,充世充平始歸天府貞觀十三年購求右軍,並貴價酬之四方妙蹟,靡不畢至,敕起居郎褚遂良書郎王知敬於元武門、西長波門外科簡內出右軍相共參挍,令典王行裝之,梁朝舊裝紙見存者,但裁剪而已右軍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紙裝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真書五十紙一帙八紙隨本長短為度,行書二百四十紙四帙四十卷四尺為度,草書二千紙八帙八十卷一丈二尺為度,並金縷雜寶裝軸織成帙,其書每縫皆用小印印之,其文曰:貞觀大令書不之購也,天府之內僅有存焉。
古之名書歷代帝王莫不珍貴,齊宋已前大有散失,及梁武帝鳩集所獲尚不可勝數,並珊瑚織成金題玉躞二王書,大凡一萬五千紙元帝狂悖焚燒將盡,文皇帝價購天下畢至,大王真書得五十紙,行書二百四十紙,草書二千紙,並以金寶裝飾,今天府所有真書不滿十紙書數十紙草書數百紙,共有二百一十八卷張芝一卷張昶一卷,並旃檀錦褾而已,既所不尚散在人間或有進獻,多堆於翰林雜書中,玉石混居薰蕕同器,然書惟不易不以寶之,則工棄之,則拙,豈徒書也?
人亦如之,用舍行藏言行之間,不可玷缺,亦猶,雖在幽隱,不以無人知而不芳也,往在翰林中見古鐘二枚,高二尺圍尺餘上,有古文三百許字,記禹功績字皆紫磨金鈿光彩射人,似大篆神彩驚人,非其時不敢聞奏,然棄於泥土中,久與瓦礫同也,然濫吹之事其來久矣且如張翼及僧惠式效右軍時,人不能辯近,有釋智永臨寫草帖,幾欲亂真至如宋朝多學大令,其康昕王僧虔薄紹之羊欣等,亦欲混其臭味是以二王書中多有偽跡好事所蓄尤宜精審儻所寶同乎,燕石翻為有識所嗤也,乾元三年五月日。
·黃山谷題跋評釋長沙法帖梁武帝腳氣帖》
數朝腳氣字微摹轉失筆。
唐太宗臨朝帖》
昨夜以下應是別日敕。
《廢游甘泉帖》
理會遼東一役
唐高宗審行弘福帖
唐高宗審行弘福帖》
此帖絕妙恐非怕婦漢所能。
漢張芝望遠懸想帖》
望遠懸想何日不懃捐棄漂沒不當行李又去春送送字下當作舉字〉,喪到美陽須待伴比,故遂簡絕有緣相聞餐食自愛
後漢崔子玉書》
伯英云吾上方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餘則序崔當在張前。
魏鍾繇書》
杜度張昶遺墨不復可嘆也。
青州刺史皇象即戎帖》
如鸇鸇字絕妙
頑闇空薄帖》
頑闇空薄加以年老凡百朽穢無所中宜特蒙,哀待殊異之遇。
《險哀帖》
險哀句中險字,乃摹損。
丞相王導致身帖》
省示具卿辛酸之意,吾甚憂勞此事,亦不暫忘然書,足下所欲致身尚在殿中王制正自不得許卿如何
改朔帖》
導白改朔增傷感溼烝自何如
小覺損不帖,有應不懸,耿情增傷感,溼烝傷感溼烝字皆佳。
王羲之秋月帖》
觸暑遠涉而失一點
初月二日以下四帖
此數帖語不類人自初月以下十一行皆非右軍手墨,此或是集書時貴人戲作行布其間以待後之別者耳。
大熱帖》
晴便大熱小船中至不易得過夏。
《昨見君歡帖》
疾患小差弘遠臨池寫懷
《謹此代申帖》
此以八行智永書之不臧者。
《題右軍十七帖後》
十七帖者必多臨本永禪師虞世南褚廷誨臨寫不甚遠,故世有數本皆不同,此帖全是廷誨筆意揚雄蜀都以下,似拙工寫真,但神癡耳。
採藥帖》
九日當採藥,至日欲共行也,失一筆
《題右軍帖後》
公元347年
右軍益州書,凡三十許帖銓次者,誤置兩卷中耳,按周撫字道和穆帝永和三年桓溫成都李勢降,以益州刺史,彭模擊范賁獲之益州平封建城,公在官十年卒,廟祀之。
丞相王敦書》
晉賊王敦
司徒王珉此月亟盡帖》
此月亟盡二十四日,是王濟祖日,欲必赴卿可剋過,明吾當下解相待,臨出遣報既至王家畢卿可豫報。
先公令作一頓美食,可投其飯也。
《豫報先公
豫報先公報字傷筆多,然古人作字大體如此
司徒王珣書眾感帖》
眾感字尤妙。
侍中郄愔書第三帖》
毀當字作兩行可笑。
太守山濤書補吏部郎帖》
下有十九字誤置羊欣書後
宋特進王曇書》
王曇首一首字。
王羲之書屏風帖》
試求屏風不得
餞行帖》
自成旅以從至開祖當是虞永興少年時書。
《闊別帖
闊別以下七行當是永禪師得意書也。
服散帖》
省卿書但有酸塞。
王獻之書薄冷沈痼帖》
薄冷以下消息二十八字,是歐陽率更書,不但得之筆法,其語氣是隋唐間人。
王獻之書忽動小行帖》
一字筆誤成十。
鵝群帖
公元618年
右軍寫經換鵝時,子敬尚幼少,必未能作簡,此是好事者為之耳,如貞觀初楊師道可作此,字元符戊寅十月,飯後來怖魔閣致平子禮端夫在焉。
宣和書譜敘論
昔者帝王坐法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萬里朝令夕行,豈家至戶曉也哉
以吾有慶賞刑威之柄,以馭之而已,故其目則有曰制、曰誥、曰敕,牒者是其所操之柄耳,蓋上之所以下者,或不一於是制,以揚之誥,以告之詔,命敕牒以行之,豈特中國然耶?
殊方異域由此治,雖曰:言語不同點畫乖離
譯而通之,何嘗不合
況其自通中國書畫,可採此歷代書史在所不廢,方唐以武王天下及其治定濟之以文,故自太宗留意字學,而明皇肅宣以降世不乏人,而一時聞人巨卿書名世者,亦往往喜書王命不朽之傳,若顏真卿書顏惟正商氏等,告徐浩書,朱巨川告者是也,至其無名氏之書,間有典刑告命,或載一時人物,又自可附見矣。
蓋唐之諸臣扶持王室落落有奇節者,其取日虞淵洗光咸池,則有若狄仁傑以安社稷,名曰:具臣,則有若郭元振繫其用否治亂以分,則有若張九齡仗義秉鉞以勘多難,則有若渾瑊浮沈一節為時名儒,則有若白居易佐武中興比跡姚宋,則有若李德裕諸子耳目,固已班班,皆後世樂聞而喜道者,況其當時告命哉?
藏之書府亦有以表其實耳,以類推之,是舉有可存者,下逮五代紛紛之弊而所以維持不易於此道也,我既興而八柄馭臣之具粲然施設高越前古,雖來王之國觀光嚮化或可考者,如告有日本康保牒,有大理之督爽,其字書戒告,雖曰不同所以為治柄則一而已,故錄其自唐以來迄於五代以及外裔,凡詔告制牒各次而為之序,按唐受命二百八十八年,其間號令文具,固已不貲然,更五季兵火之後所存無幾,其詔令制牒咸列之左,以備博雅焉,今御府所藏八十有一。
《詔》
開山
《告》
後周顏之儀,    周法明
許圉師、      狄仁傑
郭元振、      賀知章二、
魏處哲二、     魏處哲妻侯氏
徐嶠之、      張九齡考課二、
白知節、      馬定苫
嚴 武、      庫令望
 洽、      張庭詢、
朱巨川、      張楚金
李 衎、      唐大國、渾 瑊、       抗、
從義、      白居易
王審隨二、     李德裕
許 渾、      李 叢、
李 思、      鄭凝績
朱全忠、      李 能
羅 隱。
《牒》
白寡辭、      白彥將
王審隨,
五代
《制》
後唐李彥超。
告,
王宗綰二,     晉趙仁寶
牒,
後唐仁寶,     南唐國導師告,
日本國康保偽告二,  大理國相國布燮告,大理國督爽牒。
米芾寶·章待訪錄》《序》
公元1086年
河間憲王購書必錄古簡梁武元隋唐文帝金題玉躞錦質繡章,破紙斷麻取而華國天寶以後進書得官,亦知上篤好本朝太宗混一邦國書,皆聚然士民之間,尚或藏者,既非寶鑑,皆以世傳聞見浸多懼久廢忘,因作寶章待訪錄以俟訪圖書使焉,元祐丙寅八月九日
目睹
右軍王羲之雪晴帖,
右軍蹟在承務郎吳郡蘇激處集賢校理舜欽子也,帖尾有古君倩字及褚氏字印
陳僧智永真草歸田賦,
公元840年
真蹟襄陽魏泰處,故南昌人裝題曰:虞世南
白麻紙有古跋曰:開成五年白馬寺一過潭記,某官潭遊湖外攜行賞累日
唐率更令歐陽詢衛靈公天寒鑿池帖,
真蹟麻紙魏泰處。
唐彭王徐浩張九齡司徒告,
真蹟一尺絹書渴筆詞云:正大廈者柱石之力,匡帝業者輔相之功,生則保其雄名沒,猶稱其盛德,今在其孫,曲江人嶺南縣張仲容處,某官於桂林借留半月,仍以紙覆裹欲為重,背仲容
惜其印縫古紙不許九齡神道碑,亦書。
唐中書令褚遂良枯木賦,
右唐粉蠟紙搨書也,在承議郎合肥魏倫處收以為真蹟魏氏刻石:某官杭過潤,借觀甘露寺
唐太師顏真卿書送辛子序
真蹟楮紙書在寶文閣學士謝景溫處,前後好事者,以筆描二大印其文亂,仍書鉉字其中,幸不合縫鑒,非鉉筆甚累墨寶,某佐寶文于潭屢經賞閱
陳僧智永千文
公元1082年
右唐粉蠟紙搨書,有古跋云:契闊艱難不敢失墜
好事也,在前國子監直講楊褒處,得于外舅王安國某,元豐五年金陵,見之內二真字,雙鉤填者,然人猶未信為搨焉。
陳僧智永千文
楮紙唐人臨寫宣德郎陳幵處,恭公作梵夾冊,雖非真蹟秀潤圓活逼真,今已罕得,某嘗三閱。
智永千文半卷
右黃麻紙唐人臨書刑部尚書丹陽蘇頌處。
右軍蘭亭燕集序,
右唐粉蠟紙雙鉤摹本在蘇激處,精神筆力毫髮畢備下真一等,此幾馮承素輩搨賜大臣者,舜欽集賢挍理者,購于蜀僧元靄,某與激友善每過公必一出,遂親為背飾。
唐太師顏真卿乞米帖
真蹟楮紙朝請郎蘇澥處,度支郎中元子也,得于關中安氏士人多有臨搨本,此卷古玉軸縫有舜元字印范仲淹而下題跋,某嘗十餘閱。
率府長史張旭四帖
真蹟杭州陸氏大姓也,舊有五帖,第一秋深第二前發第三汝官,第四昨日第五承須,今所存四帖,汝官後有一古印文記,不可昨日承須二帖襞紙也,陸氏子素奉議郎關景仁,學關因借橅三大帖,余丱見石本鎮戎軍及冠桂林朝奉大夫關杞使者,語及始知石在關氏,二十五官潭通判邠州,以石本見寄三十五官杭,而景仁錢塘,陸氏子登進士第者來謁與關謝,而閱之既見真蹟,獨秋深一帖詰之,良久顰蹙而言。
嘉祐中太守沈文通借觀拆留不還自此不復借出,因亦不復借閱,遣工橅得之,即歸詰弟遫時為郡從事,乃言在其姪延嗣處後復得閱,今歸余家。
右軍來戲帖,
麻紙六朝人所臨寫旁注小真字數枚,復以雌黃覆之在蘇州,故相丁謂孫景處,後以一萬質于鄆州子志處,故相梁適孫也,又有唐雙鉤橅帖,亦在丁景處,某皆有題跋
韓擇木八分
真蹟楮紙在丁景處,第二行書官位大字改為中字
唐太師顏魯公書名兩字
真蹟嶺南刺史綾告在朝奉郎臨江許彥先處。
唐辯才弟子草書千文
黃麻書在龍圖閣直學士吳郡滕元發處,滕以為智永書,某閱其前空兩字全不書,固以疑之,後復空永字,遂定辯才弟子所書,故特闕其祖師二名耳。
虞世南枕臥帖,
雙鉤摹本朝奉大夫錢塘關杞處,上有儲氏圖書,古印關嘗謂某曰昔越州一寺,修佛殿梁棟,內龕藏一函古橅,數十本所可記者右軍十七帖世南枕臥帖十鬥九帖,褚遂良奉書寧帖,上皆有儲氏圖書字印致功精絕毫髮乾濃畢備關與僧善購得枕臥十鬥九書寧三帖。
唐祕書少監虞世南積時帖,
右古雙鉤摹本承議郎洛陽李熙處,翰林學士維之孫亦縫有儲氏印,某借橅石。
僧高草書千文
楮紙真蹟承議郎李熙處。
唐禮部尚書沈傳師書道林詩,
右在潭州道林寺四絕堂以杉板薄略布粉不蓋紋,故歲久不脫,裴休杜甫詩只存一甫字,某嘗為杜板行以記其事,沈碑某官潭借留書齋半歲得之石本,為橅石僧希白于勁快,多改落筆端直無復縹眇縈回飛動之勢。
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荀氏漢書節
右楮冊小楷潭州南楚門胡氏淳處。
唐歐陽詢書道林之寺碑
右在潭州道林寺筆力險勁勾勒而成,有刻板本,又江南廬山裴休寺塔,諸額雖乏筆力種種可愛
羲之千文
楮紙書字筆力圓熟宣州觀察支使王仲詵處,故相珪之姪謬題賀知章四字韻字下,非也。
顏魯公頓首夫人
真蹟楮紙破爛過半駙馬都尉王晉卿家。
孫過庭草書千文
真蹟黃麻紙書縫有梁秀收閱字印王氏圖書四字,隨圈四轉,其異制也,在如上
懷素一首
真蹟絹書王晉卿第。
張長史虎兒等三帖,
楮紙真蹟同上
晉武帝王渾王戎王衍郗愔陸玩桓溫陸雲謝安謝萬等十四帖,
真蹟駙馬都尉李公炤武帝王戎書字,有篆籀氣象奇古墨色如漆,紙皆磨破,上有開元二字小印太平公主胡書美哉不可得而加矣,世之奇書也,王涯永存珍祕殷浩之印,梁秀收閱古書記字印,內郗愔一帖,即閣本法帖所錄者,昔使王著取溥家書閣下書雜模,模此卷中獨取兩行在所哀哉
謝安慰問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
批子敬帖尾也。
晉謝奕謝安桓溫三帖,
真蹟麻紙書在李公炤家上有鍾紹京書印,竇蒙審定字印,印謝安一帖為後人恐墨淡復用深墨填過,使人惋怛,與前卷並有絹帖爵號自為名筆
黃素黃庭經
公元1094年
同上字札古無褚薛體,殆六朝人所作縫,有鍾紹京印,後有陶穀漢時跋,云此換鵝經也,甲戌九月十一日百計取得此書,詳觀誠無唐盛時銛鋒行書雖恐右軍誠爾,界行鍾紹京書印二字小印卷末真寫胎仙二字,用陳氏圖書印印之,又有錢忠孝之家印紙,跋云:山陰道士劉君群鵝右軍,乞書黃庭經,此是也
逸少真書此經與樂毅論太史,箴告誓累表也,蘭亭洛神賦
公元920年
行書其他草書也,草書十行行書一字行書十行真書一字耳,又續題云:此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罷任過浚郊,遺光祿朱卿
朱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後封博王,王薨,予獲于舊邸,時貞明庚辰秋也,晉都梁苑因重背之,中書舍人陶穀記,是日降麻京兆安彥威副都統,米某跋云:印小字,乃唐越公鍾紹京印也,此書在李太師第固,是甲觀
顏魯公定襄坐位第一帖,
楮紙真蹟用先豐縣先天廣德中牒起,草禿筆字字意相連,屬飛動詭,形異狀得於意外也,世之顏行第一書也,縫有顏氏守一圖書字印宣教郎安師文處,長安大姓也,為解鹽池句當官攜入,欲背予得見之,安自云:季明文鹿脯帖在其家。
右軍稚恭進鎮帖,
麻紙書蹟後有太常卿蕭祐題跋在前著作郎丁仲修處。
晉王羲之官奴帖,
雙鉤麻紙本亦在王仲修處。
張右史季明八清鑑等帖,
楮紙真蹟筆法勁古,不類他書,世間季明第一書也,在承議郎蘇液處,世多刻石
懷素千文
絹書真蹟蘇液處,沈遘刻板本是也。
懷素任華草書歌,
真蹟兩幅絹書法清逸,歌辭奇偉,在駙馬都尉王晉卿第,尚方三幅乃其後幅適完嘗請出第觀復歸尚方
李邕多熱葛粉帖,
白麻紙真跡上有唐氏雜蹟,字印陳氏,圖書字印,勾得元圖書記字印紫微舍人石揚休物,今在其孫前宿州支使夷庚處,前一帖與光八郎謝惠鹿帖真蹟,余過甬上夷庚購得之。
懷素草書祝融高座帖,
絹書兩行,此字入神石紫微,嘗刻石六行,今不見四行,問夷庚云在王洙參政家,此亦為其子弟購去矣。
陳賢草書帖,
右六七紙字奇逸難辨,如日本書上亦有唐氏雜蹟字印,在駙馬都尉李公炤家。
顏真卿祭叔濠州使君文,
真蹟楮紙書改,抹多在長安安氏,子師文攜至
顏真卿疏拙帖,
麻紙真字清勁秀發,亦與李大夫時顏責硤州別駕,此顏第一帖也。
懷素三帖,
絹帖貧道胸中如刀刺,第二見顏公,第三帖律公發懷素不與世之第一帖也,亦見於師文
懷素自序
右在湖北運判承議郎蘇泌處,前一破碎不存,其父舜欽補之
庾翼全幅上有竇蒙審定印,
張芝王翼二帖非真,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
歐陽詢碧牋四帖草聖
顏真卿李大夫奏事張漵二帖,
懷素草書三幅楊凝式書三帖。
皇象急就唐橅奇絕
右在故相張公齊賢孫名直清汝欽處,今為楚州山陽主簿
右軍桓溫破羌帖有開元印唐懷充跋,
筆法入神奇絕帖與王仲修學士家,稚恭帖同是神物,有開元印,懷充跋在蘇澄道淵之子之純處,今為歙州判官
王獻之帖,有黎氏印,連柳公權跋,右軍言敘帖兩行,有貞觀半印,徐僧權字。
右在左藏庫副使劉季孫處,據柳公權跋於唐太宗,書前雜出獻之書,乃將其父書卻黏於獻之帖。
後云又一帖誤以父為子矣,況不知書者乎
李邕四帖一幅碧牋有唐氏雜蹟印,勾德元圖書記印,陳氏圖書印與石夷庚所藏多熱帖同,
右在章子厚家。
右軍筆陣圖有自寫真紙,緊薄如金,葉索索有聲
同上章公自云:借與趙竦,今為蔡河撥發
右軍妙墨精帖有貞觀印,王大令日寒帖有唐氏雜蹟印
右故相王曾家物在其孫景融處,後為前龍圖待制沈括存中取之,古䟦右軍羊欣大令薄紹之,仍將大中歲跋刮去數字,填為薛邕記之,而故
薛居正題,曰:和傅遺余
此蓋和凝為薛氏,故物歸居正耳唐太宗不喜子敬書,故時人以他名名之,以應募所謂紹之,書曰:乃于耳字不刮去。
不次獻之頓首字,猶在一分許,可識大中所跋,既不能辨復為不鑒之人所收,遂使至寶永失其真,吁可痛也。
《的聞》
僧懷素自序
右在朝奉郎蘇液處,杭州沈氏嘗刻板本泌激皆舜欽子蘇氏,自參知政事易簡之子耆,耆子舜欽,欽之子激,四世好事精鑒,亦張彥遠之比已上,三事並激云見之。
洪元眘集右軍越州兩碑,
真蹟越州僧正子文處,嘗通許未果
褚遂良黃庭經
右聞綠綾所書丁謂孫倩處,質在無錫民家士多,因邑官借出。
右軍書家譜,
右在山陰縣氏家越州教授王渙之,以書抵某具言,有此書。
虞世南書經
同上越州上虞
中令王獻之巳復此節帖,
右在朝請大夫新昌石元之關景仁屢見之,嘗橅石某見兩本字札精妙
虞世南汝南公主銘起草,
右在通直郎洛陽王護處,見橅本給事中舉元子云真蹟,在洛陽好事有古跋。
歐陽詢四帖
同上
顏魯公書韻海,
右聞大書朱字魯公小字他人作蘇駒,云在其父刑部尚書處。
柳公權柳尊師墓誌
真蹟錢塘唐坰處。
張長史千文三帖,
同上模石乃李師中也,洛陽人
歐陽詢鄱陽帖,
同上模石在靈隱寺
褚遂良右軍二帖,
同上並坰自云未肯輕出
老子西昇褚遂良閻立本畫,
右在觀文殿學士洛陽馮京處。
晉王渾真草帖,晉張翼帖,宋阮研帖,宋蕭思話表文
批答
右在駙馬都尉李瑋處,某並見石本後見李云,在高橋楊氏未獲見。
顏真卿寒食帖,
綾紙書在中書舍人錢勰處,世多石本
右軍玉潤帖,
蘇州教授閭丘籲云在承議郎建安王實處,有古跋令裝書,人背久不還,及剪卻半跋,皆唐名公也,付理不可得匠人,願賠四十千,即知其竊真得金已多。
蘭亭橅本
右正議大夫章惇跋蘇激所收蘭亭,云此與吾家所收同。
褚遂良奉書寧帖
右在關杞某見石本
飛白天台字,
右見石本真蹟聞在台州
唐東宮長史陸東之書十八學士贊,
右西京留臺王瓘云在舍弟珪處。
唐高閒書令狐楚詩,
真蹟戶部尚書季常家某見石本湖州
歐陽詢二帖,
右在朝議大夫晁端彥處,其本與蘇州進士周沔
懷素蕭常侍日下三帖,
同上
宋羊欣宋翼二帖并褚令模蘭亭
右見中書舍人蘇軾云在故相王隨孫景昌處,橅石在湖州墨妙亭屢見石本,今在沈存中括家。
柳公權紫絲蘭亭詩二帖,
右待制王廣淵橅石,跋云:龍圖大諫
李公帥府暇日出書,請橅石李師中也,洛陽人
張長史全本千文
右見臨淮曾孝蘊云在京師謝氏,亦寶文遠族也。
顏魯公一軸五幅,
右見湖州巡檢供奉官石裔駙馬之孫,云在其兄處。
王子敬帖,右宣義王碩云其父所收未得將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